
桃園|2024南門市場一日遊:銅板美食推薦
桃園南門市場位於桃園的文化街上,民國40多年成立至今,是桃園歷史最大的傳統市場,這次就先來介紹林記水煎包、阿婆的飯糰和南門市場米粉湯的銅板美食,這次沒吃到的美食只能先放在口袋名單裡,期待下次再去二訪南門市場。
桃園南門市場位於桃園的文化街上,民國40多年成立至今,是桃園歷史最大的傳統市場,這次就先來介紹林記水煎包、阿婆的飯糰和南門市場米粉湯的銅板美食,這次沒吃到的美食只能先放在口袋名單裡,期待下次再去二訪南門市場。
李騰芳古宅始建於清咸豐十年1860年,同治三年1864年落成,格局是以四合院為基礎,向前延伸出兩道護龍構成外庭的三合院是一個兩堂四護龍的建築規模。
在桃園龍岡有一個「忠貞新村」的眷村,西元1949年國共內戰國民黨軍隊駐守在泰國、緬甸與寮國邊境的金三角時期,國軍和雲南少數民族的女子結婚成家,後來來台落腳在忠貞新村。
忠貞市場最有名的是以純米製作的「米干」,每年四月會舉辦「龍岡米干節」,除了雲南特色美食之外,也有越南和其他國家的道地美食,讓忠貞新村充滿了濃濃的異國風味。
民國六十五年,雲南傈僳族的「饒八妹」帶著李福英兩姊弟到桃園忠貞新村投靠祖父在市場裡賣起滇緬家鄉味「米干」,後來饒八妹的大女兒「李詩梅」跟著丈夫「王根深」到桃園,民國七十年開始也在市場裡做起米干的生意,因為李詩梅的小名叫「阿美」,所以以阿美為名成為龍岡地區最出名的「阿美米干」。
「忠貞新村文化園區」的創辦人王根深原是緬甸華僑,15歲加入泰北光武部隊成為負責搜集泰北情資的情報員,在光武部隊的13年間看盡戰爭的殘酷,任務結束後來台落腳忠貞新村,為了讓更多人知道異域孤軍的故事,經過五六年的歷史資料搜集,終於在2022年三月成立「忠貞新村文化園區」。
提到「大溪」相信大多數的人都會聯想到大溪老街、豆干與木器產業。每每一進到大溪的市區,光是賣豆干相關產品的店家到處林立,但在這些店家之中總是脫離不了「黃家」的影子,同為「艸頭黃這一家」雖然沒有親戚關係,卻也激起我對大溪黃家豆干的好奇心,在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導覽員的解說與自己搜集比對許多資料後,大溪黃家豆干的故事終於漸漸有了個輪廓。
2023年疫情時期跟老羊去大溪老街走一走,發現隔壁街道有木藝生態博物館,木博館群共計有十一座主要館舍散佈在中山路,舊地名為新南老街附近,因為博物館開放時間到下午五點,時間不夠只來得及看完壹號館,其他館別都已經關閉只能帶著遺憾等下次有時時間再去參觀了。
大溪是一個位於桃園市的小鎮,曾經是清朝時期的重要港口,日治時期的木材集散地,這邊也成為木藝工廠的聚落讓木藝產業在此蓬勃發展。然而這些日式建築群,便是由日治時期保存至今,經過整修轉型為桃園第一座市立博物館「木藝生態博物館」也是台灣第一座無圍牆的博物館,更是全台灣第一座無圍牆博物館。